在這次總統大選中,議題最多的應該是農業問題,先是為了給多少老農津貼炒翻天,接著執政黨釋出利多,放寬天然災害認定標準。民進黨則是爆出副總統候選人蘇嘉全農地違建問題,繼而因推出「攏總嘸採工水果月曆」,使得柿農意外獲得不少訂單。但在藍綠爭相炒作農民議題之際,我們的農業政策除了「討好」、「補貼」之外,未見有何長遠的策略。
就以這三個案例來看,農舍問題不只蘇嘉全如此;如果真要依照農委會制定的標準,現在的農舍幾乎都是違建,很多地主都不具農民資格,農地早已被炒了好幾翻,甚至有建商蓋別墅炒作,這是大家所共知的事實。請問,農委會的農地政策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會演變成今天農地上一棟棟豪華別墅的景象?從民進黨執政八年,到國民黨執政的四年,都沒有拿出一套辦法來。
老農津貼也是一樣,每到選舉為了爭取農民選票,老農津貼一定被拿出來「較勁」。當初是為了釋放選舉利多,由民進黨的縣市長開始實施,農委會不得不妥協;但是政策沒有一貫的標準,演變成每到選舉就「喊價」。這次藍營加碼三一六元的結果,被罵翻天,南部農民的選票幾乎跑光,最後提高到一千元,仍然被罵。問題就在於沒有一貫的政策,只好隨人叫價。
「攏總嘸採工水果月曆」的問題同樣嚴重,別說民進黨連水果價格都搞不清楚,整個水果產銷體系都有問題,但政府從來沒正視過。產地價格和市場價格落差甚鉅,農委會一直都沒治本,一有問題不是收購就是讓農民心中淌血。香蕉、芒果、柳丁每年都有滯銷問題,今年七、八月間好在有大陸國台辦通令各省採購香蕉,否則蕉農又要面臨血本無歸的窘境。
從這些例子看,政府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農業政策,勉強說只有補貼政策。農委會一年預算約一千億元上下,用於老農津貼、休耕收購補貼總金額高達七百多億,占農業總預算七成以上,其他建設、研發、產銷制度建立、國際行銷的費用要從哪裡來?沒有了經費又如何提升競爭力?
國民黨「黃金十年」施政主軸中,提出「樂活農業」的願景,型塑的是年輕化、高競爭力、所得穩定的農業政策,而且要打造四千個展現生態與文化的農村新風貌,當然還包括建構糧食安全機制、強化農產品全球布局。民進黨的「十年政綱」也提出以「永續農業」作為未來施政之核心價值,重新確立農民、農業與農村的整體價值,也將推動「農業基本法」的立法。
話都說得很漂亮,卻缺少可行的辦法。光是一個水果價格都搞不清楚了,誰會相信兩黨有真正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辦法。試問:台灣到底要發展怎樣的農業模式?農地該如何保護和利用?如何真正讓農民能夠有尊嚴的自給自足,並且提供台灣社會足夠的農產品需求?政府有注重農業人才的培育嗎?先進國家所推動的農漁業保險制度,我們有在做嗎?
補貼政策不是萬靈丹,它根本就是一帖慢性毒藥,農民靠補貼過日子,最後會使得農業失去生機。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可以永續經營、能夠讓農民安居樂業的農業政策,是一個能融和傳統與現代、兼顧地區性和國際化的農業風貌。朝野兩大黨能為農民做什麼?請說清楚。
- Feb 27 Mon 2012 11:23
農民節談農業政策
close
.............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